太白林业局中蜂绿色养殖六禁止解析(一)

一禁:从秦岭以外地区引进蜂种

    中华蜜蜂作为秦岭林区野生动物成员之一,它与其栖息地的地理、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高度适应,和其伴生植物、伴生动物高度融合,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协同发展关系,展现出强大的生存繁衍能力,是在秦岭林区中经过七千多万年的自然选择留存的最优良蜂种,对于维护秦岭林区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秦岭以外引进的蜂种,首先面临的是对秦岭林区的适应性问题,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对蜜粉等食物源的适应,对天敌的适应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么经过几代之后被当地蜂种同化,要么被自然环境淘汰。其次,引进蜂种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其他蜂种被引入后,侵占中蜂的栖息地,与中蜂形成严重的竞争竞食关系,引起盗蜂,甚至杀死中蜂蜂王,导致中蜂种群灭亡,使匹配授粉的昆虫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到整个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引进蜂种还极有可能带进中蜂囊状幼虫病、白垩病、腐臭病等多种蜂病,对整个蜂场甚至整个林区造成灭顶之灾。太白河镇村民引进东北黑蜂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东北黑蜂体型较中蜂大,攻击性强,常常侵扰中蜂,造成当地中蜂蜂群飞逃、灭群。有些地方引进四川中蜂,由于气候、蜜粉源植物等差异,在引进先期出现缺食、烂子、蜂痢、飞逃等现象,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其三,引进蜂种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上世纪50年代,巴西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业,准备培育一种适应性更强的蜜蜂品种。1956年,坦桑尼亚女王蜂被带入巴西,并意外的与当地蜜蜂杂交,形成了野外生存极强,繁殖快,易迁巢,暴躁凶残的非洲杀人蜂。非洲杀人蜂的致命天性在于其对外界极为敏感的群集防御体系,随便一次低等级的防卫攻击它们都会出动上千只工蜂,这天性使得他们的攻击极度致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和动物因此受到致命伤害,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这是人类在无意间引起外来物种入侵,改变生态环境最为悲催的范例。虽然在经过60多年的不断演化,非洲杀人蜂的攻击性有所弱化,也逐步展现出授粉率高、产蜜量大等优良特性,但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可控性却极度危险,这样惨痛的代价不是我们可以承受的。


    禁止从秦岭以外地区引进蜂种,是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的有效手段,是对中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也是对秦岭林区自然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