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追梦人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给林业人画个像,会是什么样的?

    我想可能是这样的:一位勘察设计员蹲在地上,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两名野生动物监测员正在专注地架设红外线相机;一群护林员身着鲜艳的防火服,步履艰难的走在雪地里——你瞧,我不是画家,但我想给林业人画像,我想画出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

    他,是我们林区第一代林业人。他曾就读于陕西省林业学校,一毕业就扎进了莽莽大山里。在他工作的几十年里,正是林区最艰苦,采伐任务最重的时期。他是木材生产科科长,但常常组织大会战、调查林木蓄积、检查安全生产,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林区一线。如今他早已退休了,可炎炎酷暑也要戴着大护膝,两手关节更是无法伸直。辛苦劳累也就罢了,危险也无处不在。据统计,从太白林业局1963年成立到1998年陕西省禁伐以前,35年时间有216人在木材砍伐、炸山修路,索道集材中失去了生命,长眠于这片浩瀚的森林中。

    他,33年驻扎在陕西省海拔最高的管护站,秦岭大熊猫的核心走廊带。因为他多次在巡护中遇到熊猫,还救助过两只熊猫,我们亲切地称他“熊猫爸爸”,由于他的坚守和付出,曾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可是,由于他工作的鳌山管护站地处偏远,不通电,没有信号和网络,和家人常常一两个月都无法联系。有一次,他上小学的儿子突发疾病住院,他的妻子着急地联系她,电话打到林场,林场打到最近的一个乡镇,乡镇打到一个老乡家,老乡心急火燎地半夜赶到管护站给他传话。那次他回去后,他的妻子一边哭着一边捶打他,他赔着笑说:“没事没事,我听场领导说争取明年给我们安上卫星电话”,妻子气呼呼地回答:“好啊,等卫星电话通了,我给你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离婚吧,不过啦!”。


    我作为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父辈们林业精神的感召,也回到这片松树摇曳的热土之上。我是幸运的,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也让我这一代林业人亲历了祖国林业的升级转型,赶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时期,我也成长为带领全局职工发展绿色产业的产业发展科科长。现在的林区:开展动植物普查、提升管护手段,建设森林公园、推行森林抚育、打造美丽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我们每天忙的不亦乐乎,却也笑得阳光灿烂。

    我的像画完了,但我画的这片森林不仅仅是我熟悉的这片,到了河北它叫塞罕坝,到了东北它叫长白山,到了陕西就是秦岭。当我们站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当我们沐浴微风,登到管护区一处制高点上;当我们吸吮着几代林业人奋斗积累的绿色养分;当我们的事业牵系着十四亿人民的美好生活,我们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豪!因为在这里,有岁月沉淀的踏实感,有以林为家的归属感,有梦想变成现实的获得感。

    我画的人物,第一位是我的老父亲,70、80年代的林业人,奉献与牺牲是他们的青春;第二位是劳模方永芳同志,80、90年代的林业人,继往开来是他们的青春;现在,林业新时期的我也不年轻了,但因为我有梦想,还在奋斗,我依然青春。


    我们这对父女,那位劳模,他的妻子、孩子,虽然你们都不认识,但他们何尝不是你们身边的他和她,甚至是你们自己?我的父亲现在身体不好,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劳模妻子的分手电话最终没有打,他们的孩子已经参加工作了。在陕西几代林业人的不懈努力下,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3.3%提高到43.06%,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三秦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巨变,榆林绿、延安绿、关中绿、秦岭绿,深深浅浅的陕西绿呈现在世界面前。今天,我们的目光也不仅仅是秦岭,祖国的森林何其大、何其多,我们林业人遍布全国,我们都挚爱着绿色,写下同样的承诺,我们肩上扛的是工作,手上牵的是家庭,目光远眺的是祖国林业的未来。

    通过这些画像,我也懂得了林业人背后的情感。那是父亲的付出和期望,是劳模的坚守与担当,是妻子含笑的泪,是孩子眼中的光,是你和我手中踏实的力量。既然选择了林业,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我愿意付出满腔热血和毕生精力,为美丽中国贡献陕西力量,为美丽陕西贡献林业力量,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贡献我微薄的个人力量!来吧,一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