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产业林长:生态致富代言人

广东省广州市近年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市保持森林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健康平衡的背后,是广州市林长制改革的一项创新——“产业林长”机制。

广州市号召林业承包大户和企业法人担任产业林长,构建行政林长与产业林长相互协调配合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长效机制,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创新履责主体,注入生态保护新动力

全市建立以林业经营主体为基础,产业林长与行政林长共同发力的保障机制,也成为合力治林的长效机制。按照“谁经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动员经营林地面积大于500亩或年产值高于500万元的承包户或企业(法人代表)担任产业林长,设立产业林长153名,为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注入新鲜动力,形成行政林长与产业林长相互协调配合、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创新格局。

广州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行产业林长机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产业林长主要职责:在严格遵守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和森林采伐限额下,开展林业生产经营,严控承包林地用途,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承包林地内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灾害预防和有害生物防治。配合开展林地更新改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林地利用价值和使用效率,强化森林资源涵养水源、生态屏障、绿色经济等重要功能。合理规划林业生产经营方向,着力发展绿色惠民产业。

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产业林长作为林业资源的承租者、开发者、受益者,对生态保护更为积极主动,有力充实了林业资源保护力量。自推行产业林长工作以来,各产业林长对其承租林地范围的森林生态资源加强管护,特别是在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制止违法侵占林地等方面,实现了2021年至今森林火灾受害率为零的好成绩,非法狩猎、违法侵占林地等行为明显减少,涉林案件同比大幅下降。

推行分级管理,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向

广州将产业林地按照经营面积、经营类别、发展方向等划分为3个等级。针对不同级别的产业林地,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和发展策略。

立足林业资源优势、特点、技术水平和发展实际,结合生产经营类型,将产业林长分为十类,分别为荔枝、砂糖橘、油茶、桉树、南药、木材加工、家具、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及其他等产业林长,形成不同类别的产业林长集群。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加强对产业林长的扶持,在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用地保障服务方面予以优先协调,支持产业林长依法科学使用林地;完善公共财政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强产业林长与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合作协调。

从“传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产业林长示范推动,林产品、林产品加工、森林康养及高端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已培育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7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家以及省级森林康养基地6家,绿色惠民产业初具规模。2022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率为6.13%。做好“林长+特色产业”文章,大力推广油茶、林药、林菌、经济林果等林业特色产业;2023年新造油茶林3682.3亩,低效油茶林改造200亩,发展澳洲坚果1050亩,新种高山灵芝200亩、澳洲茶树和龙脑樟等600亩、五指毛桃和桃金娘等500亩,培育红锥、杉木、木荷、格木等大径级森林2.62万亩,打造森林“绿色银行”。全市林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展现了产业林长在推动林业发展上的极大潜力。

综合效益提升,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山窝窝”到“香饽饽”,社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产业林长机制涉及林地总面积约14.97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5%,有效带动了周边酒店、旅游及高端民宿等产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广州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普通民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创业就业环境优化,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吸收力倍增,有力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以产业林长为龙头的生态旅游服务不断提升。

广州市做好“林长+旅游文化”文章,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打造优质生态惠民产品,提供集自然教育、文旅康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元森林体验。增城区派潭镇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锚定打造“广东乌镇”目标,先行先试,设立20名产业林长,加快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镇建成营业民宿超130家,年均接待游客6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从化区林长依托红石村沙溪水库森林公园,培育开发22个绿美森林打卡点,建设广州艺术森林、秘境森林、产业森林、多彩森林等四大森林,开展植物课堂、湿地课堂、昆虫课堂、运动课堂等八大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全力打造高品质自然教育示范区。花都区梯面镇林长积极推进83公里五环森林步道建设,打造森林运动社区。